日照綠茶是日照人民創(chuàng)造的歷史,值得修志存史
一縷茗香傳甲子,兩載春夏化書韻
今年下半年,全省、全市各級部門開展了各種形式的重溫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學習會、座談會。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視察山東并發(fā)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視察工作時,充分肯定和評價日照綠茶等農產品在全國享有盛名,給予殷切期望,明確提出要突出標準化、優(yōu)質化、品牌化,堅持走質量興農之路,打造鄉(xiāng)村振興的齊魯樣板。
近年來,日照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視茶產業(yè)發(fā)展。尤其是今年以來,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把茶產業(yè)作為特色產業(yè)來培育,充分發(fā)揮生態(tài)資源優(yōu)勢和品牌優(yōu)勢,加大科技創(chuàng)新力度,積極引導扶持,日照茶業(yè)逐步向標準化、專業(yè)化、集約化、規(guī)?;⑵放苹较虬l(fā)展。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推動茶葉等優(yōu)勢特色產業(yè)提質增效,打造全國知名綠茶品牌?!?/span>
日照綠茶是日照人民的一種精神寄托
日照是山東省最大的綠茶生產基地,作為南茶北引的成功案例,日照優(yōu)越的沿海氣候條件和優(yōu)良的環(huán)境,孕育了日照綠茶栗香高雅、回味甘醇、耐沖泡的獨特優(yōu)良品質。
日照在解放前并不產茶。而今,“日照綠茶”已經成為魯茶的代名詞,在中國的茶業(yè)版圖中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日照綠茶”是日照“南茶北引”多年的豐碩成果,是推動我市農業(yè)農村經濟穩(wěn)定發(fā)展的重要支柱產業(yè),也是日照對外宣傳的亮麗名片。
日照綠茶,從南到北,從無到有,創(chuàng)造了一個時代的偉大奇跡,日照市“南茶北引”獲評山東省改革開放最具影響力的事件之一。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日照每一屆領導班子對茶業(yè)發(fā)展的重視關心,更得益于日照人民的艱苦奮斗。
“南茶北引”不只是觀念上的突破?!澳喜璞币钡倪^程也見證了日照人吃苦耐勞,踏實肯干的性格,每一片茶葉中都浸透著日照勞動人民的汗水。日照人民靠不屈不撓、屢敗屢戰(zhàn)、堅韌不拔的精神成就了今天的日照綠茶。
上世紀50年代,曾任浙江省第一書記的譚啟龍來山東任職之前,毛澤東同志在和他的一次談話中提到:“山東人口多,又愛喝茶,你到山東去工作,應該把南方的茶引到山東去?!弊T啟龍到山東任職后不久,便作出了在山東試種茶樹的決定,就此拉開了“南茶北引”的序幕。
而當時還屬于臨沂地區(qū)的日照縣,是山東“南茶北引”范圍最初確定的地點之一。
1959至1965年,日照縣開始從浙江、安徽引進了西湖龍井的小葉種和安徽黃山毛峰的茶種,相繼在大沙洼林場、國營劉家灣苗圃試種,結果茶苗皆因凍旱而枯死,試種沒有成功。
1966年,在沿海安嵐公社的安東衛(wèi)北山村和絲山公社的雙廟村再次試種。其中,北山村種植了0.33公頃,雙廟村種植了0.25公頃。第二年春天,成活了0.33公頃,成活率57%,日照“南茶北引”試種取得小范圍的成功,由此證明,南方的茶樹也可以在北方的日照成活。
1967年,日照縣擴大試種面積,全縣由之前兩個大隊試種0.58公頃,發(fā)展到了14個大隊種茶8.53公頃,并推廣了北山和雙廟兩個大隊的經驗。由于加強了管理,這一年,茶樹成活率達到90%以上。
1968年,在往年種植的基礎上,又擴種了11個大隊,累計擴種23公頃。同年8月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山東調查組對山東省茶樹引種試種工作進行了3個月時間的大面積調查研究。
中茶所派來的專家來到日照,進行了認真細致的調研論證,一致認為日照縣已逐步地認識和掌握了茶樹本身的習性及其和外界環(huán)境的關系,在解決茶樹與環(huán)境的關系上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同時作為東南沿海茶區(qū)的日照屬海洋性氣候,氣溫較高,雨水較多。地形多低山緩坡丘陵,土壤酸性,適宜茶樹的生長,應作為山東省茶葉生產的主要基地。
日照縣引種茶樹成功,且適宜種植茶樹有了科學的依據,并得到了權威專家的認可,日照縣的茶樹栽培,開始由小規(guī)模試種轉為大規(guī)模推廣種植。
日照南茶北引的成功吸引了全國各地的目光。1973年10月,山東省商業(yè)廳和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在日照縣召開了“南茶北引西遷”經驗交流會,有山東、西藏、新疆、陜西、河北、遼寧6省區(qū)代表、專家參加,共190多人。這次現場會議的召開,標志著生長在江南地區(qū)的茶樹可以在山東東南沿海大面積種植。
一代代日照茶人在傳承中創(chuàng)造新的歷史
茶樹種植成功只是第一步。
從1969年開始,日照縣開始在安嵐、巨峰、碑廓、絲山8處公社、17個大隊,對已長成的茶樹進行采摘、修剪、制茶1838斤,1970年制茶6667公斤,1971年制茶16500公斤,最初的制茶由各大隊獨立進行,普遍存在用工多,燒柴費,質量差的問題。1970年,由日照縣試辦的第一座小型半機械化的初制茶廠在巨峰區(qū)西趙家莊子大隊建成,定名為巨峰區(qū)“九一六”聯(lián)合初制茶廠,開始了茶葉的炒制和加工。
1976年,中茶所年輕的技術員虞富蓮在上李家莊創(chuàng)制出山東省第一支名茶“雪青茶”。時過44年了,80多歲的茶專家虞老至今回憶起來,仍然會難抑興奮和激動心情。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日照綠茶發(fā)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1984年起,絕大部分茶園承包到戶;上個世紀90年代起,一系列日照名優(yōu)品牌茶走出“深閨”,在市場熱銷。
1998年開始,日照市把綠茶生產確立為農業(yè)特色經濟的支柱產業(yè)進行重點培植,致力建設“江北綠茶第一基地”,日照綠茶產業(yè)實現了跨越式發(fā)展。
2004年,“日照綠茶”商標被山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認定為全國著名商標。
2006年3月23日,原國家質檢總局發(fā)布第43號公告,宣布對日照綠茶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由此,日照綠茶正式成為國家認可的地理標志產品。
2012年,日照綠茶產區(qū)已連續(xù)六年位列山東省第一,并且其中的嵐山區(qū)巨峰鎮(zhèn)66.67公頃有機茶通過歐盟國際有機食品發(fā)展中心認證,獲得歐盟市場的“通行令”。
2017年起,日照市大膽探索,創(chuàng)造性地在全市范圍內開展茶園綠色防控,出臺《日照市茶產業(yè)發(fā)展扶持政策試行辦法》,拿出真金白銀的扶持政策,購置粘蟲板、殺蟲燈、生物性殺蟲劑等綠色防控物資,并指導茶農在茶園管護中科學使用,走綠色安全的發(fā)展之路。于是,以政府主導為開端,以企業(yè)引導為力量,以茶農參與為根基,一場推動日照茶產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綠色革命鋪展開來。
“苦練內功”讓日照綠茶在茶界聲名鵲起:2017年榮獲“中國優(yōu)秀茶葉區(qū)域公用品牌”;2018年,日照綠茶入圍中國品牌價值區(qū)域品牌百強榜。品牌知名度的提升,讓日照綠茶逐漸成為市場的“新寵”。
2019年7月26日至31日,2019首屆中國(日照)國際茶葉博覽會在山東省日照市舉辦,博覽會以“日照綠茶 健康中國”為主題,全面展示茶產業(yè)發(fā)展成就,交流茶產業(yè)發(fā)展經驗。當時,日照市茶園面積就達了18533.3公頃,干毛茶總產量達到1.6萬噸、總產值30億元。茶葉生產涉及38個鄉(xiāng)鎮(zhèn)、760個村,茶葉從業(yè)人員30余萬人,全市茶園畝均農民收入達到9000元,部分茶園畝均收入達到3萬元。
今年7月20日,歐盟理事會將日照綠茶列入第二批175個中國地理標志名單。
8月28日,2020中國日照茶產業(yè)標準與品牌發(fā)展峰會在山東日照市舉行,會上發(fā)布了日照綠茶加工技術規(guī)程、種植規(guī)范等八項團體標準,進一步推動日照茶產業(yè)標準化體系建設,助力日照茶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
截至目前,日照市茶園面積和產量分別占山東省的60%和75%以上。作為最先開展“南茶北引”的地區(qū)之一的,日照嵐山區(qū)全區(qū)茶園總面積達到10400公頃,年干茶產量1.06萬噸,種植業(yè)產值13.37億元,平均畝產值超過9300元,茶產業(yè)銷售收入達到28億元,面積、產量、產值均居山東省首位。
一代代日照茶人用辛勤和汗水,秉持術與道的追求、技與藝的堅守,續(xù)寫著茶史,堅守著品質,傳承著茶香。因茶而名,因茶而興,因茶而美。日照山水成就了日照茶,日照茶富裕了日照百姓。日照百姓用茶葉改變日照,用茶葉發(fā)展日照,用茶葉點亮日照,使茶這千年古樹煥發(fā)新的生命,洋溢新的生機。
將六十余載的茗香化作一縷書韻
為記錄日照茶業(yè)發(fā)展,去年1月,日照市正式啟動了《日照市茶葉志》編修工作。同年11月,市委、市政府召開《日照市茶葉志》編修工作動員會,會議就《日照市茶葉志》編修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
編修茶葉志是一項全面記錄日照茶葉事業(yè)發(fā)展的系統(tǒng)工程,更是一項搶資料、搶時間、搶專家的搶救性工程?!度照帐胁枞~志》作為山東省第一部茶葉專志,編修《日照市茶葉志》對于記載日照乃至山東省“南茶北引”歷史進程和促進日照乃至全省、全國茶葉發(fā)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從去年3月起,市政府地方史志辦公室(機構改革后為市委黨史研究院、市地方志研究院)組成編修組,啟動了《日照市茶業(yè)志》編修工作。市委、市政府有關領導對這項工作高度重視,市委農工辦、市農業(yè)農村局、市檔案館等部門也給予積極配合。一提起這項工作,原市地方史志辦公室主任(現為市委黨史研究院、市地方史志研究院副院長)李世恩一臉的莊重,滿滿的使命感。他說:“我們在編纂《日照市志(1989—2013)》的時候,就著手考慮著啟動《日照市茶葉志》的編修工作,這部志書承載著太多日照人的希冀了,幾屆市委、市政府都想做這件事,全市人民在期盼著這件事,我們要做就一定要做好?!?/span>
《日照市茶葉志》編修工作會議后,雖然將供稿任務分解到各單位,但距離資料提報時限還有一段時間,茶葉志編修辦公室的四位專家,都是剛剛完成了《日照市志(1989—2013)》的編修任務,又轉到《日照市茶葉志》上來。朱洪祥、辛崇法、邢茂環(huán)、李振慶他們都是六十歲以上甚至是七十歲大多的年齡,本該含飴弄孫、安享晚年,但是他們不計報酬,只為修志這一份神圣的事業(yè)。他們不等不靠,與市檔案館取得聯(lián)系,利用這段時間,到市檔案館查找關于日照市“南茶北引”以及引種成功后日照市茶葉發(fā)展的有關文件資料。
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高度重視《日照市茶葉志》編修工作,多次過問修志進展情況,關心和支持修志工作。市委黨史研究院(市地方史志研究院)對這些工作更是緊緊抓在手里,一刻也不放松,上半年就組織了三次到區(qū)縣的調研工作,多次與老領導、老茶人座談研討,到涉茶鎮(zhèn)村、企業(yè)考察,更是組織修志專家先后赴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省檔案館、臨沂檔案館和市內檔案館、圖書館查閱有關資料,追根溯源,甄別真?zhèn)巍=涍^深入進行調查研究、實地考察、史料搜集等工作,初步對開展“南茶北引”以來我市茶產業(yè)的發(fā)展歷程進行了全面梳理,特別是對上世紀50—70年代“南茶北引”初期的相關史料作了詳盡考證,基本廓清了因年代久遠而造成的史料缺失、記述訛誤等問題,為客觀、準確地編修好《日照市茶葉志》奠定基礎。
今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市圖書館封閉,不對社會開放,設在市圖書館四樓的《日照市茶葉志》編修工作辦公室無法使用,集中辦公暫停。但編修組還是通過電話調度、電子郵箱等方式和供稿單位溝通,朱洪祥、辛崇法、李振慶、邢茂環(huán)四位修志專家采取網上辦公的方式,在家整理資料,做到分散而有序開展編修工作。
5月底,疫情有所好轉,編修組立即組織實地考察,先后到東港、嵐山、莒縣、五蓮縣、山海天旅游度假區(qū)等地的茶園、茶企了解日照茶業(yè)發(fā)展歷史。
6月中旬,編修組又到臨沂市檔案館、山東省檔案館查找有關日照市“南茶北引”的相關資料和文件。查找到了許多珍貴的文件和資料,其中有許多珍貴的手寫檔案,提供了許多有用的線索和佐證。
記者曾多次有機會近距離地和李世恩副院長、各位修志專家以及有關人員進行接觸、溝通和交流,被他們一絲不茍、求真務實的敬業(yè)精神和對日照負責、對歷史負責的認真態(tài)度所深深打動,也對“存史、資政、育人”這六個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目前,《日照市茶葉志》總纂稿已完成。全書共15章,約80萬字。編修組倒排工期,加班加點,嚴格按照工作臺賬,扎扎實實開展工作。下一步編修組將對初稿進行反復修改,形成《日照市茶葉志》(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各界征求意見。今年底前,根據征求意見,對《日照市茶葉志》再進行反復打磨修改,形成《日照市茶葉志》(專家評審稿)。明年適時召開《日照市茶葉志》專家評審會,對志書進行評審,并根據專家評審意見進行再修改。
采訪稿成稿前,在市委黨史研究院(市地方史志研究院)里,記者了解到鄧洪友院長非常重視這項工作,也非常關心修志專家的工作和生活,經常噓寒問暖,讓大家很感動。當記者見到鄧院長并和他聊起這部志書什么時間能夠出版發(fā)行時,鄧院長充滿自信地說,明年“七一”前,這部《日照市茶葉志》一定會和廣大讀者見面的,這也是我市向建黨100周年獻上的一份厚禮。
記者和大家一起熱切期待并祝愿這部厚重的《日照市茶葉志》早日出版發(fā)行,因為這是日照市第一部茶葉志,也是山東省乃至江北第一部茶葉志,它的意義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ㄈ照請髽I(yè)全媒體記者 范開元/文 圖片/圣谷山茶場提供)